專題作家展
  • 背景介紹
  • 創作生涯
  • 作品特色

原名姚天平,又名姚匡,另署姚拓、張兆、魯莊、魯文等,是馬華著名作家、編輯以及出版 人。1922年11月9日出生於中國河南省鞏義市桑林鎮的魯莊。父親姚錫麟(1861-1939)是位農夫,亦是商人,由於勤儉,晚年擁有一百多畝田地。 母親張玲(1883-1945)另育三男一女,姚拓排行最小。姚拓五歲進私塾。九歲時進入他三哥與友人合辦的"初級小學"讀完四年級。然後陸續在另個村鎮 的高級小學、他二哥開辦的學校讀書。十二歲時重進私塾跟隨李巨卿老師研讀古文,紮穩了中文根基,對日後當編輯起了巨大作用。

中日戰爭正式爆發時,十五歲的姚拓讀了半年的縣立師範學校。1938年夏天投奔湖南的長沙憲兵團不成功。1939年,姚拓在媒妁牽引下,迎娶鄉村少女李玉淑(1918-1986),育有一女花開(1947誕生)。他父親在冬天時逝世。1940年農曆新年後,到洛陽的西宮軍營去投考"入伍生團",被分發到陝西的漢中"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步兵科"接受不到兩年的 軍校教育。1941年末,軍校第17期步科畢業。1942年,隨分校主任鐘彬軍長到昆明的71軍87師260團2營6連報到當少尉排長,展開最艱苦的軍戰 生涯,足跡由河南到漢中,由漢中到雲南、中緬邊境、山東、到東北 。1944年,姚拓任中尉副連長,參加遠征軍滇西反攻之役。同年6月23日,姚拓在雲南龍陵與日寇爭奪戰中左腳負傷,被援軍送到後方醫院療傷。一個多月年 後升為連長。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時,姚拓隨軍駐紮在雲南西南部的保山,職務是上尉連長,保衛保山機場。8月底,他聯絡上家鄉。9月 底辭職後獲知母親逝世。投家奔喪後,由於家境窘促,國共內戰,姚拓投靠河北的表哥。兩個月後在山東某司令部暫任參謀職。

1948年春天,他從河南開封,被張遐昌調到遼寧瀋陽,擔任東北戰區司令部警衛團的少校團附。11月2日,共軍佔領了瀋陽。姚拓與友人繳械後,被解放到遼西,接受「解放教育」。1949年6月返回家鄉,決定放棄軍人生活。這段近十年的軍人生涯,在他日後的創作中,扮演著吃重的角色,是他一生中最值得懷念的歲月。少年及早期青年軍旅生活占去了他人生最重要的成長時期,之後也成為他筆下最常見的背景、內容、思考啟發點與記憶。

返家不足兩個月,他姐姐與姐夫賣掉僅有的兩捆棉紗當火車票錢, 讓他投奔南京三哥的香煙廠推銷業務。1950年香煙廠倒閉,與師友抵達香港,最後在荃灣找些零活鐵工糊口。1952年某日夜晚,他獨自在小山上發覺每根花 草的一生,都是一部奮鬥史;人也要認真、充實地活下去。於是,他將姚天平的名字改成姚拓,意謂著重新開拓人生,過去的就讓它死去。

1953年 二月,閻起白先生邀請姚拓擔任《中國學生週報》的校對員。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二個轉捩點,而這個轉捩點深深的影響了馬華文壇。經過兩個月努力工作與學 習後,社長余德寬先生提升姚拓為編輯。四個月後,姚拓成為了《中國學生週報》總編輯,與趙聰先生等編輯在週報上付出全副精神。當時,他初識了編輯部的大專 生,甘美華小姐。1954年,署名張兆的姚拓在友聯出版了《歷史故事三集》與《歷史故事四集》。1955年他與甘小姐經過自由戀愛後在週報大廳完婚。同年 3月,他與傑克、徐速、古梅、薛洛、岳騫、燕歸來、左舜生、易君左、徐東濱、胡菊人和司馬長風等廿多位作家學者,成立香港中國筆會。

1956年姚拓調職擔任《大學生活》社長兼主編,讀者是香港各大專院校的學生。在香港這段期間,他也開始參與對香港和星馬華文教育有很深遠影響的《友聯活葉文選》的編輯工作。同年,甘美華女士生了姚_。1957年2月,姚拓攜帶妻女南來新加坡擔任《學生週報》(注7) 主編,同時也參與《蕉風》 編輯工作。第一個兒子守稼在新加坡出生。1959年,馬來亞印務公司在吉隆玻成立,《學生週報》與《蕉風》也一起遷移吉隆玻。同年第二個兒子守穰誕生了。1961年,姚拓與青年作家黃崖、馬漢與慧適註冊了新綠出版社,後來參與的成員包括梁園、陳孟、集文及端木虹等人,一共出版了七本"新綠叢書"。1963年擔任馬來西亞友聯出版社總編輯,《學生週報》社長及《蕉風》編輯委員會等職。1965年姚拓創立了經常雲集文人、書法家、畫家的集珍莊畫廊。

1970年, 姚拓擔任馬來西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總編輯。1975年,姚拓由編輯文學轉至編輯教科書。他負責寫作,編纂的??西?中小學教科書,其中包括馬來西亞中學 《華文》課本(預備班至中五;1960-1986年) 、新加坡小學《華語》課本(一至六年級;1970-1980年) 、馬來西亞國民型華文小學3M制《華語》、《數學》、《道德教育》、《人文與環境》(一至六年級;1980-1996年出版;現在仍然使用)、馬來西亞師 訓學院《文學讀本》四冊(1985-1987年出版;現在仍然使用)、馬來西亞瑪拉學院《華語》讀本(1985年出版;現在仍然使用)、馬來西亞國民型小 學《華語》讀本(三至六年級;1983年出版) 、《友聯活葉文選》640篇(1953-1970年編注;現在仍然使用),對海外華教貢獻良多。

1975年,友聯黎永振先生與姚拓三十位老友,創辦了現今已有十多間連鎖店的大人餐廳。1977年5月15日,友聯旗下公司出版了《少年樂園》,姚拓擔任社長至八十年代停刊為止。

1982年, 為了凝聚更大的力量,姚拓擔任總編輯的馬來亞出版社與泛馬出版社、教育供應社、大馬出版供應社及文化供應社五個出版商組成馬聯出版社,推舉姚拓當總編輯, 編輯出版的書籍俱由友聯屬下的馬來亞印刷公司承印。1982年杪,姚拓參與雪蘭莪中華大會堂主辦的"馬來西亞華文文學史料展覽"工作委員會。

1986年,劉紹銘在德國舉辦國際研討會時邀請姚拓主編《世界中文小說選》的馬來西亞區短篇小說(五萬字),此書籍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當時馬來西亞區除了姚拓本人,尚有李錦宗、梅淑貞協助選稿。

除此之外,姚拓與友人創辦了「馬來西亞書藝研究會」,1990年曾任會務顧問,亦參加過國際書法展。1967年以來,姚拓也出任吉隆玻劇藝研究會顧問,期間擔任過《漢麗寶》,馬來西亞第一部歌劇的監製人、戲劇主任以及召集人之一。

姚拓童年時曾寫過劇本給童友演出,還曾經在桌底下玩木偶戲時自編、自導、自演,吸引了同學們圍觀,可見他童年時期就展露了說故事的天賦與欲望。

1940-1941年的軍事訓練中,姚拓無意間擔任了野外軍事演習課,整理臨時筆記者。凡是名人演講、每週訓話、指導員的精神講話等,都由他執筆。他憑著自己的想像,套幾句訓話,將原本不知所云的上頭訓話編寫成文章,文字能力也無形中加強。

1950年,姚拓在荃灣當鐵工閑余時,儘量爭取時間讀書,最喜歡的書報包括《人生》、《人文學刊》、《民主評論》及星島晚報的副刊等;晚上喜歡伏在煤油燈下,先在筆記本上寫新詩以自娛,然後寫雜文發洩滿肚子的悶氣。之後他開始自親身經驗提煉出短篇小說,投去報刊雜誌。其中一篇短篇小說〈鴻溝〉曾在臺灣兩個刊物轉載,對他起了「頗大的鼓勵」。

1952年姚拓進入《中國學生週報》後,陸續發表作品。1956年8月,姚拓將週報 〈新苗〉版的七篇短篇小說結集成第一本短篇小說集《二表哥》,由友聯出版。1958年6月出版了第二本小說集《彎彎的岸壁》(1992年馬來西亞蕉風出版 社再版)。接著在1959年7月,轉由吉隆玻的蕉風出版中篇小說集《黑而亮的眼睛》、接著有《五裡凹之花》(1960)、短篇小說集《四個結婚的故事》 (1961年初版,1992年再版)、中篇小說《職業病》(1962)、《奇跡》(署名魯文,1962)。1963年,香港國際出版社為姚拓出版了第一本 散文集《美麗的童年》。1965年,香港正文出版社為姚拓出版了《五裡凹之花》中篇小說集,收錄的包括〈職業病〉與〈奇跡〉(1992年馬來西亞蕉風出版 社二版)。1981年,姚拓將六七十年代有關馬來西亞題材的短篇小說,結集成《姚拓小說選》(1992年再版)。從1963年至1981年期間,以姚拓創 作小說的出版成果來觀察,姚拓似乎放緩了創作小說的速度,將大部分創作的時間放在劇本與雜文專欄。

馬來西亞電視臺在1963內成立後,姚拓開始為華語片集《三個王老五》、《小夫妻》、 《兩家親》和《四喜臨門》等寫了30多個電視劇。這展現了姚拓對戲劇創作的濃郁興趣與天賦,因為自小他就深受二哥、三哥喜愛京劇的影響,少年時代已閱讀了 不少京戲唱本。因此,他在1967年改編了巴金長篇小說《憩園》,為同名四幕劇本(1969年由吉隆玻的劇藝研究會出版)。1970年由馬大出版了改編的 《荊軻刺秦王》五幕劇。1984年改編《兒女英雄傳》成為六幕劇本。1990年,身為基督教徒的姚拓,胸襟袒蕩的為佛學會改編自星雲上人的小說《玉琳國 師》和張紹鐸的《萬金和尚》劇本,成為五幕劇的《萬金和尚》。1991年,姚拓為國慶創作的一出三幕舞臺劇《還陽》,是一齣喜劇,諷刺社會人生百態為題材的佳作,戲劇效果濃厚。黎南在〈奉獻與執著〉中形容此戲刻劃出人世件的醜陋和荒唐百態,是一出諷刺好戲。

1959年至1960年期間,姚拓每日以張兆的筆名發表雜文,刊登於彭子敦編的吉隆玻 《虎報》綜合性副刊〈萬象〉版。他先後在《學生週報》寫專欄〈學壇〉和〈蛙鳴集〉。前者嚴肅,後者輕鬆。他也在週報主持過〈大孩子〉、〈土地公〉、〈魯閻 王〉等專欄,並且編過這家週報的文藝與藝術版位。除此之外,姚拓亦寫過書評、畫評,也為香港的《兒童樂園》寫過兒童故事等,可謂多樣化。楊松年擔任第三屆 馬華文學節的評審時曾提及,姚拓在後期更注意文學史料的整理,所整理過去的新馬戲劇資料,雖欠完整,但亦具相當的規模。

姚拓在1998年8月已完成了《雪泥鴻爪》的四個部分。自1999年退休至今,他繼續埋頭書寫這本書的第五個部分,希望可以交托許友彬的紅蜻蜓出版社正式出版。

姚拓文風穩健、簡潔、親切、輕鬆幽默、鄉土味濃厚,顯示生性樂觀,性情隨和人格的直接反映。李錦宗在〈姚拓的文學歷程〉中認為姚拓的小說創作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早期最能反映中國北方鄉間的生活面貌及後期以馬來西亞素材為主。而 陳鵬翔在〈姚拓小說裡的三個世界〉卻將姚拓的小說再細分,另增設一個屬於香港的世界。在姚拓50篇短篇小說的背景中(44篇收錄在5本小說集《二表哥》、 《彎彎的岸壁》、《四個結婚的故事》、《五裡凹之花》及《姚拓小說選》)中,另有多篇未結集,個別是〈笨士〉、〈打虎英雄〉、〈七個世紀以後〉、〈飛機場 送行記〉、〈遺囑〉、〈笨賊的告白〉及<小謝的故事>)。背景虛懸的有〈黑風洞〉、〈石縫中的一朵小花〉、〈七個世紀以後〉及〈遺囑〉。〈毒 他一遭吧!〉虛景設在香港、〈奇跡〉、〈最不能忘記的一張臉〉虛景設在星馬,可是實景及重要情節俱設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滇西龍陵地區。其他43篇的短篇 小說中,有16篇背景是大陸、8篇背景為香港、19篇設在星馬 (注16)。陳鵬翔統計後的結論是:"一個地區居住得或長或短並非決定他小說藝術的唯一決定因素;他的創作觀以及生產社會學可能更具關鍵 "。

郝毅民曾說,姚拓的小說屬於現實主義的文藝。陳鵬翔同意姚拓的小說與他帶領的《學生週報》與《蕉風》在五十年代末開始鼓吹的現代主義難掛鉤。他的寫實應該是老舍抗戰之前所寫的《老張的哲學》、《趙子曰》等線索所發展下來的諧擬、通俗劇式,並略微加上一些魯迅一派所發展出來的傳真報導式寫實兼批判。

陳鵬翔對姚拓作品最重要的理論是借用巴赫汀在《拉伯雷與他的世界》中的諧擬、嘲弄、眾 聲喧嘩落實到姚拓的小說。陳鵬翔提及姚拓的小說中常常潛藏著並非很明顯的嘲弄味道及喜劇性情調,譬如《黑而亮的眼睛》中的女主角司徒明戲劇化的命運,不是 命運嘲弄人,其實是作者在嘲弄命運。在短篇小說〈降頭〉中,陳鵬翔寫道:對泰國貢頭師的法力的嘲弄以及對志光與酒吧女趙菁菁萍水姻緣的諧擬 (parody),作者都是帶著喜劇意識來處理的。在〈愧疚〉中,我在軍隊中打傷趙聚德入院,自己受傷時反而在醫院接受他的關懷照顧等譏諷。

姚拓借著嘲諷小說中經歷戰爭的人物,也控訴了以戰爭的恐怖與無情的主題。似〈二表哥〉 中的主角,在經歷十年戰爭,好不容易回返家園,幾日後再度拋妻棄母遠離,導致妻子上吊母親暈死。二表哥寧願戰死戰場,也不願意呆在鄉下忍辱(飲食稀米湯) 偷生(名譽上國家在打戰)。在〈辛酸的回憶〉中,主角在日本戰爭結束後五個月,千辛萬苦回到家,諷刺的是母親的棺木橫擺房內。姚拓借現實中無法見亡母一 面,揭露了戰爭的無情,除了奪走戰爭中士兵的性命、周遭環境、家鄉親屬也無奈地牽扯進入這恐怖的漩渦。

除此之外,姚拓也以戰爭背景諷刺了人生命運的周轉,帶出敵我兩軍在戰爭中,人性美好的一面,似《奇跡》中篇小說。男主角的妻子產後失血過多,救她性命的卻是中日戰爭中,男主角痛恨的日本軍人。湊巧 的是男主角當時曾在醫生勸告下輸血給這位日本軍人,如今他帶著妻子來捐血,仿佛報恩般的因果關係,讓男主角的妻子渡過難關。黃萬華曾寫道,姚拓運用對比的手法來烘托詼謔的氛圍,在相互比照中,荒唐滑稽的越發放蕩不羈,悲涼傷感的愈叫人寄予同情。

黃萬華認為姚拓的幽默,不僅來自於漢民族傳統的智慧形態,如在歷史久遠的政治專制威攝 下形成的諷世玩世的幽默才能,更來自於他對百年來遷居東南亞的華裔久曆艱辛而求解脫的集體心態的體悟。黃萬華也提及,姚拓創作中的幽默是有著自覺的美學追 求,他所寫也許是平凡細微處的喜劇性,但並不缺乏對生活的理性評價;他嘲諷社會,調侃自我,同時也有著洞明世事的溫和。除此之外,他還認為姚拓小說中的幽 默並非出於對現實痛苦的逃避,相反倒有著生命創造、藝術創造的熱情。

回到陳鵬翔提出巴赫汀的眾聲喧嘩(heteroglossia),也就是借著作者、敘事者、角色的言語,與穿插文本中的文類等組構單元遊移、相互指涉、滲透、顛覆,讓這理論落實在姚拓小說的解讀上非常有啟發性。陳鵬翔指出的其中一個精彩的例子如下:

《五裡凹之花》既有寫實小說的草根性,也有傳奇故事的詭異緊張兼神秘性,這兩個文類糾雜在一起,既有相輔相成之功,又有互相指涉及滲透之處。再從角色的言語 (utterance)的相互滲透、消長來說,阿塞代表的江湖歷練、假上尉小唐代表的是青純瀟灑的書生,我們常常發現略具草根叛逆的言語常常侵犯、淩架脆 弱的愛國情操之上,這不僅僅造就了一個情奔主角,也造就了另外一種人生。從這兩種角度分析,我們見到的不僅是這篇小說的多樣性,而且更能對其豐富性做更深 入更透剔的理解。

陳鵬翔也指出姚拓的小說是最好的離散文學(diaspric literature)的典型,包括他自己以及小說人物都在追尋並且建立某種自主、自我,以抗拒周遭世界的流動不居。除此之外,還有姚拓小說中出現寓言的故事(allegory),包括《彎彎的岸壁》中的〈黑風洞〉、《四個結婚的故事》中的〈萬里長城〉寫一個夢境(Dream vision)及〈石縫中的一朵小花〉。陳鵬翔以〈萬里長城〉採用夢境為模式,指出姚拓此篇小說中古代與現代人物的對話,將巴赫汀嘉年華會的精神引入小說,讓角色互相譏諷、批評遂變成可能。姚拓不僅僅諧擬及嘲弄了歷史上的光榮與偉大,而且對萬里長城此一象徵實體提出革命性的見解。

陳鵬翔繼續指出姚拓三個小說世界中的人物都有善良和偽善奸詐者,但是這些人物的性格大 抵都是比較持平的,也就是說姚拓這個小說家比較少把人物刻劃成截然涇渭分明。小說世界中的人物皆屬於他所熟悉的中等及中下階層的人物,他們不是遭受戰爭流 離的苦難,就是被生活壓迫,是生活戰場上的小人物。

陳雪風擔任第三屆馬華文學節評審時,也評說姚拓移居馬來西亞後小說作品的內容都與當地 的現實生活有關,地方色彩明顯。《姚拓小說選》都是以在本地可能遇到的人物與一些社會現象作為題材。他的小說多是平鋪直敘,情景少有起伏迴旋,但往往含有 一份相當坦誠的情感,在場景與人物的描寫,也相當生動,引人入勝。

姚拓小說中的世界、寫實主義與十年坎坷的青少年時期(人生最重要的階段)見證七七蘆溝 橋事變、抗日戰爭至國共內戰、流離香港的經驗息息相關。姚拓豐富、被迫累積的生活經驗,演繹成經驗性的寫實,而不跟隨蕉風提倡的現代主義,可見他對個人生 活經驗的信心、清楚自己寫作的脈絡及時時緊記一生之中最值得懷念的歲月 。即使遷移新馬後,他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似乎已戰勝一切。這也導致他在寫完生命中最精彩的題材後,將小說創作的速度放緩,轉移散文的童年樂趣、改編經典小 說成戲劇及編寫電視劇。這是一個創作者聰明之處,也顯示無奈的地方。

至於姚拓文筆自然的散文,李錦宗曾說,文字凝煉雋逸,簡潔明朗,描繪細膩入微,寫來真切生動,溫馨感人,常能寓人生真諦於不自覺中。他專欄性質的雜文筆力剛健,行文俏皮,幽默而帶有諷刺。

潘亞暾在〈雅淡自然的姚拓散文〉中寫到,姚拓的散文淡而雅,淡而有味,真摯而自然的佳作,篇篇如青蓮出水,亭亭呈梵風禪韻,把平凡的小事提升到哲理的高度。除此之外,潘氏也提及,散文不能乾巴巴說教,姚氏總是用精選事例或形象化描敘,把多頭的事理醞釀水到渠成的姿態,最後才用幾句話申明勸諭的道理。

陳鵬翔在〈優遊於編輯、出版與文學之間的姚拓〉中曾寫過在姚拓的散文集《美麗的童 年》、《牆頭上的小紅花》及《蛙鳴》中,可以瞭解其極大樂趣的童年時光,文字的風趣、詼諧、帶點戲謔、淺顯流暢及難得一見的親切可愛(3頁)。陳鵬翔還 說,姚拓在開始創作時,已陷入回憶之中,歡樂的童年提供了他日後創作散文的材料 (12頁) 。

王振科在姚拓美麗童年紮記中評道,作家所回憶的童年,實際上通過藝術手法,集中而又概 括地反映他們童年所屬的那個社會和時代。他們回憶童年生活的目的,借此渲泄和排遣內心中某種鬱結已久的情感。在恁借著文字語言特有的形象感染作用,將這種 情感傳達給讀者,使讀者與之產生內心的交流並進而發生共鳴。他也認為,鄉愁與童年生活的回憶經常同步出現,而後者又常常成為觸發前者的契機。姚拓將童年生 活的回憶與對故鄉的懷念之情相互膠合滲透,以至兩者不可能截然分開。與其說他是回憶童年,還不如說他在懷念故鄉。

黃萬華認為姚拓寄情於這片土地,並不只緣於濃郁的血緣家族觀念,更出於傳統精神和人文內涵的滲透與濡染。他眾多散文大多在家史身世的回顧中,把個人離愁、心靈樂園的追尋同民族歷史遭遇揉合在一起而體現出豐富的傳統文化意蘊。

對於姚拓散文的創作,陳鵬翔的結語如下:姚拓的散文是屬於簡潔、質樸的那一種,有個性 有聲音,其中偶有誇張之詞,亦染有戲謔,讀起來較易令人想到同樣質樸野趣的李廣田,也有那麼一點思果、嶽騫的味道。他的宏觀對比書寫、他的多語多聲,可卻 又表現得那麼自然,這在馬新文壇上是較少見到的一個特色。

總而言之,在姚拓的創作作品中,無論是小說、散文、雜文、戲劇等文類,給予讀者、研究 者最深刻的印象是文如其人,幽默有趣、自然舒服、純真簡樸、圓潤練達等,再加上文學藝術上的諧擬、反諷與嘲弄對比技巧的妙用,使到姚拓的作品,尤其是小說 與散文,在馬華文壇、甚至於中港臺華文文壇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

※以上資料引自馬華文學網